生物質能期待“非電蝶變
2024-06-11
今年初,國家能源局、生態環境部、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建設,并提出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是落實“雙碳”目標、大力發展新能源的重要增長極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生物質能產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。
■ 非電利用產量需提高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,要“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”。多位行業人士表示,生物質能可助力解決風電、光伏發電消納難題,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至關重要。
“當前我們正在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。而在可再生能源中,完全具備替代化石能源天然稟賦的就有生物質能。”哈爾濱九洲集團董事長李寅指出。
李寅表示,促進生物質熱能、生物天然氣、生物甲醇、生物柴油、生物航煤等多種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尤為重要。但目前我國生物質能以電利用為主,能源化為輔。若能切實提高生物質能非電利用的產量,有助于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,還有助于降低我國產品的碳排放。
長期關注生物質能行業發展的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主任袁愛平表示:“受原料收儲運體系不完善、原料價格高、技術裝備對外依賴性強、商業模式落后等因素影響,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成本仍較高,項目經濟效益差,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,產業發展緩慢。”
“生物質能可以實現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,擁有明顯的環境效益。目前,在發電領域已有綠色電力證書、碳市場交易等綠色權益實現機制,但在非電利用領域此類機制尚處于缺失狀態,相比傳統化石能源,可再生能源優勢未得到充分展現。” 袁愛平說。
■ 用途需多元化
“生物質能除發電外還需發展非電利用,如制氣、液體燃料和固體燃料,再如變成化肥、活性炭等產品,提高產業的效益和經濟性,生物質能來源多元可以與這些行業有效互補。”袁愛平說。
“另一方面,生物質能需要因地制宜發展,比如養殖場的糞污不可能直接發電,需要進行厭氧處理變成氣體。如果發電,則需要進一步變成生物天然氣,不能僅以發電這一種途徑來限制生物質能資源化利用的方向。”袁愛平補充說。
“盡管電氣化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,但事實上航運、航空以及一些重型工業領域,電氣化無法完全替代。在這些領域實現脫碳目標,就要靠生物質能源非電利用進行補充,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解決綠色發展問題。”袁愛平說。
李寅表示,跨產業、跨行業協調發展是生物質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,通過跨產業合作,生物質發電可實現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,推動全產業鏈升級。
■ 應多舉措支持產業發展
針對如何促進生物質熱能、生物天然氣、生物甲醇、生物柴油、生物航煤等多種生物質能源的發展,李寅建議,應提高生物質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,加強對多種生物質能的政策性鼓勵,因地制宜,引導、鼓勵產業園區引入生物質能企業。同時,支持生物質能綠色認證體系建設,加強與國際體系對接。鼓勵行業先行先試,建設綠色認證體系。推行先用綠色認證體系與國際對接,加強國際綠色認證體系話語權。在法規、條例、標準、方法學等多維度加強與國際體系對接。
“鼓勵行業建立統一的生物質能在線監測系統。由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統一建設大數據平臺系統,首先梳理各生物質能源量,再逐步統籌,建設國家生物質能數據庫,形成以縣帶區的生物質能資源優勢中心。并逐步建立生物質能源交易市場,以市場需求引導前端建設。逐步提高我國生物質能利用水平。”李寅表示。